皮瓣移植术后如何护理:
(1) 严密观察皮瓣血运。
可通过皮温、皮肤颜色、肿胀程度、毛细血管反应等指标,耐心细致地全面观察,综合判断,及早发现问题,以求早期处理。
(2)皮肤颜色。
主要观察移植组织肤色是否红润、苍白、红紫。因人体各部位肤色不一样,观察时注意既要与供、受皮区周围肤色相比,又要与受皮区肤色相比。若皮肤颜色变浅或苍白,提示动脉血供不足,有栓塞或痉挛。相反,颜色大片或整片变深应考虑静脉血回流受阻。随着血栓加重,继而变为红紫或黑紫。本组4例皮瓣边缘小面积坏死,因当时使用局部烤灯照射,而影响皮肤颜色观察,未引起护士注意,最终导致皮瓣边缘坏死。
(3)皮温 注意与邻近正常组织相比较。
一般移植皮瓣温度与健侧皮温相差0.5℃-2℃,若比正常皮温相差低于2℃,提示将发生血液循环障碍。如皮温突然增高超过正常范围,且局部有刺痛感觉或疼痛持续加重,提示有感染可能。移植的皮瓣常用多层纱布覆盖,以防受外界温度影响。本组2例术后4天开始皮温升高,疼痛加剧,最终由于皮瓣下感染延期愈合。
(4)肿胀程度。
术后皮瓣均有水肿过程,3-4天后静脉逐渐沟通,皮瓣静脉回流即可迅速改善而消肿。根据肿胀程度可出现皮纹存在、皮纹消失、水泡。动脉血供不足皮瓣塌陷,皮纹增多;静脉回流受阻,皮纹消失,张力增大,表面光亮,有水泡或皮纹出血,如动静脉同时栓塞时,肿胀程度不发生变化。
(5)毛细血管反应。
用棉签压迫皮瓣皮肤,使皮肤颜色变白后移去棉签,皮肤颜色即转为红色。这段时间为毛细血管充盈时间,正常为1-2s,如果毛细血管充盈缓慢或消失,则可能是血液循环中断,应立即引起注意。笔者认为观察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应与其他指标综合分析考虑。
(6)判断皮瓣生长情况。
可用钉头刺入皮瓣内5mm,拔出后轻轻挤压周围组织,若有鲜红血液溢出,说明正常。若反复针刺后仍不见血液溢出,说明可能存在动脉危象;若暗红色血液溢出,说明静脉血流受阻。发现上述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,以免肌皮瓣坏死。早期发现,早期处理是关键。
(7)保温护理。
术后保温尤为重要,皮瓣局部给60W烤灯持续照射7-10天,烤距为30-40cm。用无菌巾遮盖灯罩和皮瓣,使之保暖,但要注意烤灯距皮瓣不要太近以免烫伤,夏季间歇照射。
(8)术后体位。
术后体位的安置是保证皮瓣的血供和静脉回流、促进皮瓣成活的重要措施之一。术后保持患肢高于心脏,抬高患肢10°-15°,维持功能位或根据手术部位适当调整。以保证动脉供血又利于静脉回流。
禁止患侧卧位,防止皮瓣受压或牵拉,避免皮瓣痉挛导致皮瓣缺血坏死。尽量采取满足患者的体位,要经常巡视患者,特别是熟睡患者,注意保持体位,同时向患者解释体位固定的重要性,使其密切配合治疗,及时纠正不正确姿势。
(9)疼痛护理。
疼痛可使机体释放5-羟色胺(5-HT),5-HT有强烈缩血管作用,不及时处理可致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,故术后应及时给予止痛。局部包扎固定,保护肢体,避免活动时损伤皮瓣,引起疼痛,包扎不要过紧以防压迫。术后所有治疗护理操动作轻柔,如注射、输液、换药、拔引流管等,尽量减轻疼痛。
(10)维持有效血液循环。
血容量不足可引起心搏量减少,周围血管收缩,从而影响皮瓣血供,威胁再植组织存活,故术后应注意观察生命征及全身情况,补足血容量。同时遵医嘱予抗痉挛、抗血栓等治疗,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。
(11)预防伤口感染。
早期及时合理应用抗生素,严格无菌技术操作,保持敷料清洁干燥,保持皮片引流通畅,观察引流液颜色、量、性质做好记录,防止皮瓣皮空隙处积血、影响皮瓣成活。给予饮食指导,嘱进食高蛋白、高热量、高维生素饮食,增强抵抗力以利组织修复。同时加强基础护理,预防压疮、病室每日进行空气消毒,定时开窗通风。